硅谷当地时间8月5日,SYNC 大会在位于Google 总部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会后,我们的邀请BUMO 联合创始人李思成送给所有读者和观众一段寄语。
没想到这段寄语既是问候,也是战书。
通过品玩PingWest 的镜头和 SYNC 大会的平台,BUMO 向全球开发者喊话:“登陆 GitHub,复查 BUBI Chain X 源码,只要能抓到 Bug 提出优化建议,BUMO 将予以百万美元的奖励。”
BUMO 到底是谁?在这个充满泡沫的区块链风口上,他们怎么这么有底气
这还要从 BUMO “技术流” 的发展路线说起。
区块链的关注者一定绕不过布比这个名字。早在 2012 年,布比就开始了对区块链的研究,是中国最早入局的玩家之一。2015年,布比已经开始了首个区块链商业应用落地项目,16 年获得了 3000 万的 Pre-A 轮融资。这之后,天花乱坠的区块链传奇中却少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布比。
然而三年后,布比厚积薄发。
采用了布比久经考验的底层技术的商用级基础公链 BUMO 在 2018 年 5 月主网上线,并在主网上线之前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封装测试,代码完成率100%。在主网上线前做到这一点的,李思成说,只有 BUMO 一家。在如今泥沙俱下争相画饼的区块链圈内,BUMO 的节奏显得颇为古典。我们都能看出,他们不是来捞快钱的。
目前,BUMO 已经有超过8万个账号,区块高度达到 22 万。公链的 TPS 达到 2000-3000/秒,公链的交易成本不到 1 厘(0.00248bu)。用李思成自己的话来说,500tps,可以支持棋牌游戏;1000tps 可以支持大部分 O2O 业务;2000tps,已经可以覆盖大部分的项目需求了。速度快、成本低,BUMO 直戳包括以太坊在内的现有公链的痛点,把区块链商用的可能性带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李思成形容 BUMO,有一种“古典式的经营精神”。扎扎实实的把技术做好,每一步都经得起检验。不得不说,北大技术物理系毕业,技术出身的李思成为 BUMO 打上了深深的理工男烙印。
说起这种“技术至上”的精神,也正是李思成的得意之处。目前 BUMO 在中国,日本,以色列,包括美国硅谷,都有开发团队,七成团队成员都是技术人员。因为重技术重积累开局早,BUMO 的专利持有数一度达到全球第一。“虽然在把一部分代码开源后”,李思成笑得羞涩又自信的笑着说,“我们的专利数掉到了世界第三。”
一直执着做好底层开发的 BUMO,终于在今年拿出了能落地的商用级基础公链。
在接受金色财经专访时李思成曾说,“很久之前,大家谈到区块链,只是把它当作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有金融领域的投融资,但是对于传统商业体而言,这种创新的吸引力并不大。”
这也呼应了大多数人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区块链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大多是由比特币、以太币、或其他加密货币开始的,不少人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也就止步于此。但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将数据分散储存在多个节点上,节点通过智能合约保持信任——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加密货币广泛得多。
用通俗的说法来解释,区块链技术把沿用数千年的无形的道德契约和书面合同,变成了智能合约。在 BUMO 现有的超过 60 个商业项目中,不仅有为下线代工厂提供小额贷款的联合征信项目,也有为冷链运输公司提供的物联网共享项目。
关于未来 BUMO 的应用,李思成还有更多想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比如现在大火的 101 女孩,可以给粉丝设计一些基于区块链的专属粉丝认证。直接给每个粉丝都提供唯一的,可以培养、可以流通的身份证明,也会很有趣。”
而现在,随着空气币泡沫的破裂,整个区块链市场正在变冷。但李思成认为这是个好事。“市场变冷,意味着市场正在变理性。”
借区块链概念,就能融资,就能割韭菜的疯狂已经变成历史。不管对投资人还是区块链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是件好事。
在采访结束后,我问了一个比较挑衅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资产,加密货币的价格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下,身为一个普通小散户,我怎么能相信加密货币?
李思成笑了笑对我说,“不如关注一下我们的币?价格还蛮稳定的哦。”
以下是李思成在 SYNC 2018 上的演讲视频(英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