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不是因为它可以即时通讯,而是因为它可以不及时

原标题:用微信不是因为它可以即时通讯,而是因为它可以不及时

比起能随时随地收发消息,

当代人更在意可能是"想不回就不回"。

对话有个决定性特点:说话的人会预期收到回应。不然就不是对话而是独白了。面对面或者是通过电话交流时,回应是即时的,在一个人讲完话之后,另一个人回复的平均时间大约是 200 毫秒,五分之一秒。

现如今,数字信息模拟真实会话,信息交换的速度在越来越接近面对面对话,使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虽然还做不到五分之一秒就能收到回复,但它意味着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到很快发送或回复一条消息。不过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你如果不想回复,这些信息也可以被搁在那就当没看见。

《大西洋月刊》的记者 Julie Beck 最近就在她的文章“无视信息和邮件是怎么变成常态的”里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喜欢即时通讯软件,不是因为它们即时,而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回避信息。

人们本不需要什么高级的科技来无视别人,美国大学的语言学家 Naomi Baron 说,以前我们也有各种不理会别人的方式,比如来了信不回,对电话留言置之不理,有人敲门假装没听见,而现在的媒介工具让“不同步”变得更容易实现了,尽管它们宣称自己是“同步”工具。

人们推迟回复的理由有千万,比如我太忙啦,我刚刚没看到,我在思考该怎么措辞最完美……但其实,当代人哪有那么多忙到连手机也没空看的时候,根据 Pew 数据中心的一项调查,95% 的手机用户差不多走哪都带着自己的手机,76% 的人几乎从来不关手机,另一项刊登在科学期刊 PLOS ONE 上的研究说,年轻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能达到 85 次,只要他们愿意,秒回什么的不要太容易。

可“秒回”并不是我们发消息的常态,对话中一两分钟的延迟、“不好意思刚刚在忙”、“昨天睡得早没看见”,或者是看到消息在心里做出回应就放一边的“意念回复”,才是更常见的情形。

于是焦虑产生了——“技术上你明明可以秒回我的,但你却没有这样做,你是不是心里有别银了?”

Image by ©️ foxadhd

研究科技和自我主动性的 MIT 教授 Sherry Turkle 说,即时通讯营造了一种我们想联系谁都能来立刻得到回应的氛围,但如果对方没及时回应,你就会为此焦虑不安。这是获得便捷通讯所要付出的代价。

现在,不回应或者停顿都开始被赋予微妙的含义,变成一种传达信息的手段。秒回被解读为重视,长时间的失联(ghost)表示对方不想和你继续发展……但不同的人对于多长时间回复是合适的有不同的标准,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有一些社交软件的功能想要帮忙明确大家的意思,比如已读回执、对方正在输入中,但这些又会造成新的焦虑,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对方真的是在无视你的铁证。

人人都能体会这种被悬置的焦虑,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就不会去无视别人。有时候你也难以避免用“不响”的方式去表示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是“你很烦,我懒得和你讲话”。Turkle 说,故意隔很久才回复有时也是人们在一段感情关系中确立主导地位的套路,以显示“我很忙,而且我说的话很重要”。

延迟回复如此常见,它还不止发生在你不想搭理对方的时候。《大西洋月刊》的记者 Julie Beck 说,有时候她甚至会拖延回复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和一些其实很愿意回复的信息,就只是想着,嗯我待会回,结果就彻底忘记了

Image by ©️ hoppip

Turkle 教授的对此解释是,许多人会等待,直到有完美的东西可说时才说,似乎写一些完美的东西可以让关系变得更好(并不会)。此外,人们在线上聊天时很可能是多线程的,比如同时和五个人在聊天(或者就是在看一篇朋友圈文章、在沉迷短视频无法暂停),于是大脑会自动分类、决定优先级,还会选择性地忽略和遗忘。

关于人们为啥会选择忽略信息,美国大学的 Baron 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赋权感,人们总是很享受一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尽在掌控感——只要想,就可以持续沟通,不喜欢就可以关掉。

但这种控制是双向的,我们也常常会有被自己的手机控制了的感觉,即时通讯软件让人觉得被强制 stand by,好像有义务要随时和别人保持联系。

这种感觉在处理信息和邮件是相对还好一点,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明显。美国年轻人现在觉得接电话有被侵扰的感觉,他们也不希望让别人有这种负担,所以也越来越不情愿主动打电话。

在好奇心研究所关于“电话恐惧症”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38.8% 的受访者在对于陌生来电的第一反应是“不情愿地接起来”,35.4% 在挂掉朋友打来的寒暄电话时的状态是“终于完事儿了”,即使在需要赶快取得联系的时候,比如和朋友约见面到了地方彼此没找到对方,人们也相对更愿意先发条微信或短信(45.5%),而不是直接打电话(19.2%)。

通过短信或者微信交流,给人们以“我能自己掌控节奏”的感受,方便了那些想要回避信息的人,但也会让被回避的人感到很沮丧。

当这一切都变成交流时的常态,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礼仪:我们小心翼翼不去占用别人大块时间,能接受对方只在碎片时间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复,同时也不希望自己被别人强迫,把整块的注意力留给他们。

- 题图来自:Giphy ©️ tunadunn -

因为晚回信息,你编过什么奇怪的借口?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