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欲将机器人植入人脑:大脑实时连接互联网,秒速获取知识

原标题:美科学家欲将机器人植入人脑:大脑实时连接互联网,秒速获取知识

  “在2006年以前,我用了15年去学英语,我用了9年去学计算机科学。在2006年的那一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看着论文打印出来跟我人身高是一致的,我达到了什么?我达到了在复杂网络领域里面关键词的含义我听懂了。我的人生啊那是,15年的人生。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的7岁,如果我7岁的时候就有我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我不敢想象。这是我一个人,如果是在地球上的75亿人,我们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奇葩说辩手高庆一在奇葩说第五季第17期《如果在大脑中植入一张芯片,就能在一秒之内实现知识共享,你支持吗》的其中一段辩词。

选择了正方的高庆一,是一名人工智能和复杂网络方向的科研人员。他说,这一次,他是宇宙无垠的面壁者,知识共享的破壁人。

科幻照进现实里。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4月15日报道,一项新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与技术结合的时间可能大大早于很多人的预期,或许“几十年内”就能实现。该项目的有关专家提出,在“脑机接口”技术基础上实现“脑-云”接口,将人的大脑与互联网相连,可以打造一个“集体大脑”,实现对全人类共同知识的实时共享和获取。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机器人峰会主席刘进长认为这项技术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到实用阶段还需要持续创新。

连接人脑和互联网的纳米机器人

这个研究项目名为“人脑/云界面系统”。

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分子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19年3月29日的《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显示,他们将神经科学前沿的纳米技术、纳米医学与AI和计算领域的指数级进步相结合,可以将纳米机器植入人体,实现与网络的实时连接。

该报告资深作者小罗伯特·弗雷塔斯发表声明称,神经纳米机器人能够提供对脑细胞信号的直接、实时的监测和控制。“这些纳米机器人设备可以在人类的脉管系统中识别方向,跨越血脑屏障,在脑细胞之间甚至脑细胞内部精确地自动定位。然后,它们会让加密信息在人脑和基于云的超级计算机网络之间无线传输,实时监控大脑状态并提取数据”,小罗伯特·弗雷塔斯说。

“"人脑/云界面系统"由神经纳米机器人技术调节,可以使个体有能力在云端即刻获取人类积累的一切知识,从而大幅提高人类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报告第一作者努诺·马丁斯博士在声明中补充道。

论文称,除此之外,该系统还能够改善教育、智力、娱乐、旅行和其他互动体验的能力。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还没有到准备进行大规模人类试验的阶段,但这项新生技术已成为现实,并在较小规模上取得了成功。

“实验性的人类"大脑网络"系统已经完成测试,可以通过云在不同人的大脑之间进行思想驱动的信息交换。系统使用"发送者"的头骨记录的电信号和"接收者"的头骨的磁刺激来执行合作任务。”努诺·马丁斯博士解释道。

怎样突破技术瓶颈?

对此,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军平教授持谨慎态度。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对人类大脑的理解远远不够。由于现有探测设备的局限性,在探索大脑活动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仍然不高,也不足以形成能充分了解大脑活动和思维的断言。

刘进长认为,纳米机器人跟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

而如何从云中向超级计算机传输神经数据也成为该系统的技术瓶颈。

“这不仅包括为全球数据传输获得足够的带宽,而且,还要确保如何通过嵌入大脑深处的微型设备实现与神经元的数据交换。”该团队提出使用“磁电纳米粒子”来高效放大大脑神经元和云端之间的通信信号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纳米粒子已经在活体小鼠中进行了实验,它们可以将外部磁场与神经元电场耦合。也就是说,检测并局部放大这些磁信号,并用它们改变神经元的电活动。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利用:神经元和纳米机器人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磁电纳米粒子放大,并在颅骨外进行检测。”努诺·马丁斯博士解释说。

“关键是制约传递速率到底能不能真正实现,脑电波本身向外放电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传输的速率高到什么程度,比如说,是不是能够直接放进脑子里?”刘进长告诉南方都市报。

如何把纳米机器人放进大脑?

如何通过循环将这些纳米粒子和纳米机器人安全地送入大脑,这也是该项目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首先需要对纳米粒子的生物分布和生物相容性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再考虑它们对人体发育的适应性问题。随着这些技术和其他大脑/云接口(B / CI)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的网络 "可能在下一个世纪之交成为现实。”努诺·马丁斯博士解释说。

张军平则认为若要确保脑机接口不损伤人体,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依然很多。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现有的脑机接口设备多是头戴式的,无法获得细胞尺寸级的信号控制。要实现与大脑真正意义的全连接,首先应该理清神经控制通路,然后才能上升到意识层,对高层的智能进行模拟和实现人机融合。

“未来的技术只有跟人相关,它才更加重要”

“随着神经机器人的发展,未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超级大脑",可以实时利用人和机器的共同思想和思维能力。这种共同认知可以彻底改变民主制度、增强同理心,最终促进文化多样化,让真正的全球化社会成为现实。”努诺·马丁斯博士对这项技术持积极态度。

但张军平认为不宜过于乐观。他曾对《科技日报》表示,人工智能领域容易在获得一点小成就的前提下,就对未来的发展表现得过于乐观。前两次人工智能的低谷,与这种乐观情绪导致对人工智能的过高期望不无关系。大脑与互联网相连,不仅存在技术上的壁垒还面临不少伦理方面的障碍。

有网友担心: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实现,人还是人吗?人和机器人的边界是不是变得模糊?一旦黑客,病毒侵入纳米机器人,人岂不是也会中毒?

“就现在来讲,是不是计算机有了病毒,所有人就都不用计算机了?”,刘进长认为,不能因为担心潜在风险,就不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以医学领域为例,一般的医疗机构都有伦理委员会,确定哪些东西可以做,哪些东西不能做。这体现了人类的自我约束能力。”他认为,人类可以在自我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创新。

“未来的技术只有跟人相关,它才更加重要”,刘进长介绍,治疗癌症的纳米机器人是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由此可见,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必然。

文/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韩晓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